简介: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
东晋 王珣 伯远帖 行书 共5行47字 纵25.1cm 横17.2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孝武帝司马曜,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
《伯远帖》是晋王珣写的一封信。大意是:伯远在同族中,是大家寄予厚望的人。他身体不好,但一直想远游。刚获得出游的机会,不幸没有完成,远隔山岭,不能去看他了。《伯远帖》上只存录王珣书信中的47个字,只言片语中似乎诉说着萦怀的回想和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此帖书迹俊逸流畅,劲健灵动,其结字缜密,而又大小参差,疏密有致,正是信手写来,更显风流之美。帖后还有明书画大师董其昌的题跋。董其昌评曰:“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董其昌题跋及乾隆画枯木文石
这三件稀世的法帖珍品辉映着东晋王氏家族在书法艺术上的风范与荣耀,但这被当作“上上真迹”的三件宝帖中,经现代书画专家研究,认为《快雪时晴帖》与《中秋帖》其实皆为后世书家临写。只有《伯远帖》仍被认为是东晋王氏法书的真迹。
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太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后,太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1950 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从香港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上一篇: 草书“连”与“断”,对立却相辅相成
下一篇: 隋唐山水画,富丽辉煌不失韵致